横幅

外固定器 – 基本操作

操作方法

外部固定器 - 基本 Opera1

(一)麻醉

上肢采用臂丛神经阻滞,下肢采用硬膜外阻滞或蛛网膜下腔阻滞,也可酌情采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二)立场

上肢:仰卧,肘部屈曲,前臂置于胸前。
下肢:仰卧,髋部屈曲、外展,膝关节屈曲,踝关节呈90度背伸姿势。

(三)操作顺序

外固定器的具体操作顺序是复位、穿线和固定的交替。

[程序]

也就是说,首先对骨折进行初步重新定位(矫正旋转和重叠畸形),然后用骨折线远端的销钉刺穿并初步固定,然后进一步重新定位并用骨折线近端的销钉刺穿,最后重新定位到满意的位置。骨折,然后将其整体固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采用直接钉扎的方式固定骨折,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对骨折进行重新定位、调整、重新固定。

[骨折复位]

骨折复位是骨折治疗的关键部分。骨折复位是否满意,直接影响骨折愈合的质量。根据具体情况,骨折可闭合或直视下进行。也可根据体表打标后的X光片进行调整。具体方法如下。
1.直视下:对于骨折端暴露的开放性骨折,彻底清创后可在直视下复位骨折。若闭合性骨折手法失败,也可在直视下切开3~5cm小切口,将骨折复位、刺穿、固定。
2.闭合复位法:先使骨折大致复位,然后按顺序操作,可在骨折线附近使用钢针,并应用提拉、扳动的方法辅助骨折进一步复位,直至满意为止然后固定。也可根据体表或骨性标记进行近似复位固定后,根据X线对微小位移或角度进行适当调整。骨折复位的要求,原则上是解剖复位,但骨折严重粉碎时,往往不易恢复原来的解剖形态,此时骨折块之间应有较好的接触,并保持良好的力线要求。

外部固定器 - 基本 Opera2

[固定]

钉扎是骨外固定的主要手术技术,钉扎技术的好坏不仅影响骨折固定的稳定性,还关系到合并症发生率的高低。因此,穿线时应严格遵循以下操作技巧。
1.避免附带损伤:充分了解穿刺部位的解剖结构,避免损伤主要血管和神经。
2、严格无菌操作技术,进针距离感染病灶2~3cm。
3、严格无创手法:佩带半针和粗径全针时,用尖刀在钢针的入口和出口处作0.5~1cm的皮肤切口;穿半针时,用止血钳将肌肉分开,然后放置套管,然后钻孔。钻孔或直接穿线时请勿使用高速动力钻孔。穿针后,应活动关节,检查针处皮肤是否有张力,如有张力,应将皮肤剪断缝合。
4、正确选择进针位置和角度:进针尽量少穿过肌肉,或者进针在肌肉间隙中:单平面进针时,针与针之间的距离骨折段进针长度不应小于6厘米;多平面进针时,骨折段的进针间距应尽可能大。针距骨折线或关节面的距离不应小于2cm。多平面针刺时针的交叉角度全针应为25°~80°,半针和全针应为60°~80° 。
5、正确选择钢针的型号和直径。
6、用酒精纱布和无菌纱布将针孔包平。

外部固定器 - 基本 Opera3

肱骨远端穿刺针相对于上臂血管神经束的位置(图中所示部分是穿针的安全区域。)

[安装与固定]
大多数情况下骨折复位、钉扎和固定是交替进行的,当预定的钢钉刺穿后按要求完成固定。稳定骨折采用压缩固定(但压缩力不宜过大,否则会出现成角畸形),粉碎性骨折采用中立位固定,骨缺损采用牵张位固定。

整体固定的时尚应注意以下问题: 1.
1.测试固定的稳定性:方法是机动关节,纵向牵引或侧向推动骨折端;稳定固定的骨折端应无活动或仅有少量弹性活动。如果稳定性不足,可采取适当措施增加整体刚度。
2、骨外固定器距皮肤的距离:上肢2~3cm,下肢3~5cm,以防止皮肤受压,便于创伤处理,当肿胀严重或创伤较大时,早期可留大一些距离,待肿胀消退、创伤修复后可减小距离。
3、当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时,可加装一些零件,使伤肢悬空或头顶,以利于肢体肿胀,防止压力性损伤。
4、骨干部的骨外固定器应不影响关节的功能锻炼,下肢应易于负重行走,上肢应易于日常活动和生活自理。
5、钢针末端可露出钢针固定夹1cm左右,过长的针尾应剪掉。针尾用塑料帽密封或用胶带包裹,以免刺破皮肤或割伤皮肤。

【特殊情况应采取的措施】

对于多发伤患者,由于伤情较重或复苏时有生命危险,以及现场急救或批量伤等紧急情况,可先穿针固定,然后再重新矫正,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调整和固定。

[常见并发症]

1.针孔感染;和
2.皮肤受压坏死;和
3.神经血管损伤
4.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5. 断针
6. 针道断裂
7.关节功能障碍

(四)术后处理

术后处理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否则可能会出现针孔感染、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因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般治疗]

术后应将伤肢抬高,观察伤肢的血液循环和肿胀情况;当由于肢体位置或肿胀而导致皮肤被骨外固定器的部件压迫时,应及时处理。松动的螺钉应及时拧紧。

【预防和治疗感染】

对于外部骨固定本身,不需要抗生素来预防针孔感染。然而,骨折和伤口本身仍必须酌情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开放性骨折,即使伤口彻底清创,也应应用抗生素3~7天,感染性骨折应酌情延长抗生素治疗时间。

[针孔护理]

外部骨固定后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定期护理针孔。针孔护理不当会导致针孔感染。
1.一般术后第3天换药一次,针孔有渗液时需每天换药。
2、10天左右,针孔皮肤被纤维包裹,同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隔1~2天在针孔皮肤滴75%酒精或碘氟溶液即可。
3、当针孔处皮肤有张力时,应及时剪掉张力侧,以减少张力。
4.调整骨外固定器或改变配置时注意无菌操作,定期对针孔及钢针周围皮肤进行消毒。
5、针孔护理时避免交叉感染。
6、一旦出现针孔感染,应及时进行正确的手术治疗,并将伤肢抬高休息并应用适当的抗菌药物。

【功能锻炼】

及时正确的功能锻炼不仅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而且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的重建和应力刺激,促进骨折愈合的进程。一般来说,术后7天内即可在床上进行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上肢可进行捏握和腕肘关节自主运动,1周后即可开始旋转练习; 1周后或伤口愈合后,下肢可借助拐杖部分离床,3周后逐渐开始完全负重行走。功能锻炼的时机和方式因人而异,主要根据局部和全身情况而定。在运动过程中,如果针孔出现红、肿、痛等炎症表现,应停止活动,将患肢抬高卧床休息。

【外部骨固定器的拆除】

当骨折达到骨折愈合的临床标准时,应拆除外固定支具。拆除骨外固定支架时,应准确测定骨折的愈合强度,在没有确定骨愈合强度的确定性和骨外固定有明显并发症的情况下,不应过早拆除骨外固定物,特别是治疗陈旧性骨折、粉碎性骨折和骨不连等病症时。


发布时间:2024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