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方法

(一)麻醉
上肢采用臂丛神经阻滞,下肢采用硬膜外阻滞或蛛网膜下腔阻滞,亦可酌情采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二)立场
上肢:仰卧,屈肘,前臂置于胸前。
下肢:仰卧,髋关节屈曲,外展,膝关节屈曲,踝关节呈90度背伸位。
(三)操作顺序
外固定器的具体操作顺序为复位、穿线、固定交替进行。
[程序]
即先对骨折进行初步复位(矫正旋转畸形和重叠畸形),然后在骨折线远端穿针并初步固定,然后进一步复位并穿针至骨折线近端,最后复位至骨折满意位置后进行整体固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采用直接穿针固定,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再对骨折进行复位、调整和重新固定。
[骨折复位]
骨折复位是骨折治疗的关键环节,骨折复位是否满意直接影响骨折愈合的质量。骨折复位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闭合复位或直视复位,也可根据体表标记后X线片调整复位。具体方法如下。
1.直视下:对于骨折端暴露的开放性骨折,可在彻底清创后,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若闭合性骨折无法手法复位,亦可经3~5cm小切口,在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穿刺固定。
2.闭合复位法:先将骨折粗略复位后按顺序操作,可在骨折线附近置入钢针,应用提扳法辅助骨折进一步复位,直至满意后固定。也可在粗略复位固定后,根据体表或骨性纹理,根据X线片对微小移位或成角作适当调整。骨折复位要求原则上为解剖复位,但严重的粉碎性骨折,往往不易恢复原解剖形态,此时应要求骨折块间有较好的接触,并保持良好的力线。

[固定]
穿针是骨外固定的主要操作技术,穿针技术的好坏不仅影响骨折固定的稳定性,也关系到并发症发生率的高低。因此,穿针时应严格遵循以下操作技术。
1.避免附带损害:充分了解穿孔部位的解剖结构,避免伤及主要血管和神经。
2.严格无菌操作技术,针头应伸出感染病变区域2~3cm。
3.严格无创操作:佩戴半针、粗径全针时,用锐刀在钢针进出处作0.5~1cm皮肤切口;佩戴半针时,用止血钳分离肌肉后置入套管针,再钻孔。钻孔或直接穿针时禁用高速动力钻。穿针后应活动关节,检查穿针处皮肤是否有张力,如有张力,应切开皮肤缝合。
4.正确选择进针部位和角度:针应尽量少穿过肌肉,或将针插入肌肉间隙中:单平面进针时,骨折段内针间距不小于6cm;多平面进针时,骨折段内针间距应尽可能大。针与骨折线或关节面的距离不小于2cm。多平面进针时,针的交叉角,全针为25°~80°,半针和全针为60°~80°。
5、正确选择钢针的种类和直径。
6.用酒精纱布及无菌纱布将针孔平整包扎。

远端肱骨穿刺针相对于上臂血管神经束的位置(图中所示区域为穿针的安全区。)
【安装与固定】
骨折复位、穿针、固定多为交替进行,按预定钢针穿入即完成固定。稳定性骨折采用加压固定(但加压力度不宜过大,否则易发生成角畸形),粉碎性骨折采用中立位固定,骨缺损采用撑开位固定。
整体固定的时尚要注意以下问题:1.
1.检查固定的稳定性:方法是活动关节,纵向牵拉或横向推挤骨折端;稳定固定的骨折端应无活动或仅有少量弹性活动。若稳定性不足,可采取适当措施,增加整体刚度。
2.骨外固定器距皮肤的距离:上肢2~3cm,下肢3~5cm,为防止皮肤压迫,便于创伤处理,当肿胀严重或创伤较大时,早期可留大一些距离,肿胀消退、创伤修复后可缩小距离。
3.当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时,可加装一些装置,使伤肢悬吊或架空,以利于肢体消肿,防止压力性损伤。
4.骨干部骨外固定器应不影响关节的功能锻炼,下肢应易于负重行走,上肢应易于日常活动及生活自理。
5.钢针尾部可露出钢针固定夹约1cm,并将过长的针尾剪掉。针尾用塑料帽封口或用胶带包裹,以免刺破皮肤或割破皮肤。
[特殊情况下应采取的措施]
对于多处受伤的病人,因抢救时伤势严重或危及生命,以及野外急救或批量受伤等紧急情况下,可先将针头穿入固定,在适当的时候再重新矫正、调整、固定。
【常见并发症】
1. 针孔感染;和
2.皮肤压缩性坏死;以及
3.神经血管损伤
4.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5. 插针断裂
6. 针道骨折
7.关节功能障碍
(四)术后治疗
术后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否则可能出现针孔感染、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因此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般治疗】
术后应抬高伤肢,观察伤肢血液循环及肿胀情况;当因肢体位置或肿胀等原因造成骨外固定器部件压迫皮肤时,应及时处理。对松动的螺钉应及时拧紧。
[预防和治疗感染]
对于外固定本身,无需使用抗生素来预防针孔感染。但是,骨折和伤口本身仍需酌情使用抗生素治疗。对于开放性骨折,即使伤口已彻底清创,也应使用抗生素治疗3至7天;感染性骨折则应酌情延长抗生素治疗时间。
【针孔护理】
外固定术后需要更加注意定期护理针孔。针孔护理不当会导致针孔感染。
1.一般术后第三天换药一次,针孔有渗液时需每天换药。
2.10天左右,针孔处的皮肤被纤维组织包裹,同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隔1~2天在针孔处皮肤滴入75%酒精或碘氟溶液即可。
3、当针孔处皮肤出现张力时,应及时将张力侧剪掉,以减轻张力。
4.调整骨外固定器或改变配置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对针孔及钢针周围皮肤进行常规消毒。
5.针孔护理时避免交叉感染。
6.一旦发生针孔感染,应及时进行正确的手术治疗,并将伤肢抬高休息,并应用适当的抗菌药物。
【功能锻炼】
及时正确的功能锻炼不仅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而且有利于血流动力学重建和应力刺激,从而促进骨折愈合进程。一般而言,术后7天内即可卧床进行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上肢可进行手的捏握和腕肘关节的自主运动,1周后可开始旋转练习;下肢可在1周后或伤口愈合后借助拐杖部分下床活动,3周后逐渐开始完全负重行走。功能锻炼的时机和方式因人而异,主要取决于局部和全身情况。在锻炼过程中,如果针孔出现红、肿、痛等炎症表现应停止活动,抬高患肢卧床休息。
【拆除外骨固定器】
当骨折达到临床骨折愈合标准时,应拆除外固定支具。拆除外固定支架时,应准确判断骨折愈合强度,在骨愈合强度不确定及外固定出现明显并发症的情况下,不应过早拆除外固定,尤其是在治疗陈旧性骨折、粉碎性骨折、骨不连等情况时。
发布时间:2024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