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准备和定位如前所述,用于经关节外框架固定。
关节内骨折复位固定:



采用有限切口复位固定,通过前内侧、前外侧小切口及半月板下方关节囊外侧切口,可直接观察下关节面骨折。
牵引患肢并利用韧带拉直较大的骨碎片,中间的压缩可以通过撬动和拔动来复位。
注意恢复胫骨平台宽度,当关节面下方有骨缺损时,应先撬动关节面复位,再进行植骨支撑关节面。
注意内外侧平台的高度,不要出现关节面台阶。
采用复位夹或克氏针临时固定,维持复位。
置入空心螺钉时,螺钉应平行于关节面并位于软骨下骨,以增加固定强度。术中应进行X线透视检查螺钉,切勿将螺钉打入关节内。
骨骺骨折复位:
牵引可恢复患肢的长度和机械轴。
通过触诊胫骨结节并将其定位在第一和第二脚趾之间,小心地纠正患肢的旋转位移。
近端环放置
胫骨平台张力线放置的安全区域范围:

腘动脉、腘静脉及胫神经走行于胫骨后方,腓总神经走行于腓骨头后方,因此进针和出针均应在胫骨平台前方进行,即针头应在胫骨内缘前方、腓骨前缘前方进出钢针。
外侧进针可从腓骨前缘进针,由前内侧或内侧出针;内侧进针点一般在胫骨平台内侧缘及其前侧,以避免张力丝穿过较多的肌肉组织。
有文献报道,张力丝的进入点应距离关节面至少14mm,以防止张力丝进入关节囊而引起感染性关节炎。
放置第一根拉线:


可以使用橄榄形别针,将其穿过戒指架上的安全别针,将橄榄形头留在安全别针的外面。
助手保持环架的位置,使其与关节面平行。
将橄榄针穿过软组织并穿过胫骨平台,注意控制其方向,确保入口和出口点在同一平面上。
从对侧皮肤出来后继续将针头拔出,直到橄榄头接触到安全销。
在对侧安装线夹滑块,并将橄榄销穿过线夹滑块。
手术过程中注意始终保持胫骨平台位于环框的中心。


通过导轨,第二根拉力丝平行放置,也穿过线夹滑块的另一侧。

放置第三组张紧钢丝时,应在安全范围内尽量与前一组张紧钢丝交叉成最大的角度,通常两组钢丝夹角可为50°~70°。


对张紧线施加预紧力:将张紧器完全张紧,将张紧线尖端穿过张紧器,压缩手柄,对张紧线施加至少 1200N 的预紧力,然后应用 L 型手柄锁。
采用与前述相同的方法在膝关节上进行外固定,在胫骨远端放置至少两枚 Schanz 螺钉,连接单臂外固定器,并将其连接到环形外固定器,并在完成固定之前再次确认干骺端和胫骨柄处于正常的机械轴和旋转对位中。
如果需要进一步的稳定性,可以用连杆将环形框架连接到外固定臂上。
关闭切口
手术切口逐层缝合。
针道用酒精纱布包裹保护。
术后管理
筋膜综合征和神经损伤
伤后48小时内应注意观察并判断有无筋膜间隔室综合征。
仔细观察患肢的血管神经。血液供应受损或进行性神经功能丧失必须作为紧急情况进行适当处理。
功能康复
若无其他部位损伤或合并症,术后第一天即可开始功能锻炼,例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膝关节被动运动、踝关节主动运动等。
早期主动及被动活动的目的是在术后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膝关节最大活动范围,即在4~6周内尽可能获得膝关节的全活动范围。一般情况下,手术能够达到膝关节稳定性重建的目的,使患者能够早期
活动量。如果因等待肿胀消退而延迟功能锻炼,不利于功能恢复。
负重:一般不主张早期负重,但对于有设计的关节内骨折至少应负重10~12周或更晚。
伤口愈合:术后2周内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如出现伤口感染或愈合延迟,应尽快进行手术干预。
发布时间:2024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