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除部分I/II度旋转损伤和外展损伤外,踝关节骨折多累及外踝。Weber A/B型外踝骨折通常远端胫腓联合稳定,通过由远端向近端的直观观察即可获得良好的复位。C型外踝骨折由于远端胫腓损伤导致外踝在三个方向上不稳定,可导致六种类型的移位:缩短/延长、远端胫腓间隙增宽/变窄、矢状面前后移位、冠状面内外倾、旋转移位以及这五种损伤类型的组合。
大量既往研究表明,可以通过评估Dime征、Stenton线、胫骨间隙角等指标来评估胫骨的缩短/延长。冠状面和矢状面的位移可以通过正面和侧面荧光透视图像进行良好评估;然而,旋转位移在术中评估最具挑战性。
胫腓螺钉置入时,腓骨复位过程中旋转位移的评估尤为困难。多数文献显示,胫腓螺钉置入后,复位不良发生率高达25%-50%,导致腓骨畸形愈合及固定不正。有学者提出术中常规CT检查评估,但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难度。针对此问题,2019年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张世民教授团队在国际骨科期刊《损伤》上发表文章,提出了一种利用术中X线片评估外踝旋转是否矫正的技术,并已报道其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该方法的理论基础为:在踝部透视下,外踝窝外侧壁皮质呈现清晰、垂直、致密的阴影,与外踝内、外侧皮质平行,位于外踝内、外侧皮质连线的中外1/3处。

踝部荧光透视图显示外踝窝外侧壁皮质(b线)与外踝内外侧皮质(a线和c线)之间的位置关系。通常,b线位于a线和c线之间的外侧三分之一线上。
外踝的正常位置、外旋、内旋在透视下可产生不同的影像学表现:
- 外踝旋转至正常位置**:正常的外踝轮廓,外踝窝外侧壁有皮质阴影,位于外踝内外皮质的外三分之一线上。
-外踝外旋畸形**:外踝轮廓呈“尖叶状”,外踝窝皮质影消失,远端胫腓间隙变窄,Shenton线不连续、散在。
-外踝内旋畸形**:外踝轮廓呈“勺状”,外踝窝皮质影消失,胫腓远端间隙增宽。


本组共纳入56例C型外踝骨折合并远端胫腓联合损伤患者,采用上述评估方法。术后CT复查示44例患者解剖复位,无旋转畸形,12例患者出现轻度旋转畸形(小于5°),其中内旋7例,外旋5例。未出现中度(5~10°)及重度(大于10°)外旋畸形。
先前的研究表明,外踝骨折复位的评估可以基于三个主要的韦伯参数:胫骨和距骨关节面之间的平行等距、Shenton 线的连续性和 Dime 征。

外踝复位不良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在重视长度恢复的同时,也应重视旋转功能的矫正。踝关节作为负重关节,任何复位不良都可能对其功能造成灾难性的影响。张世民教授提出的术中透视技术有助于C型外踝骨折的精准复位,相信对一线临床医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发布时间:2024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