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的旋转性踝关节骨折伴有后踝骨折。后外侧入路可直接观察并固定后踝,是常用的手术方法,与闭合复位前后螺钉固定相比,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优势。然而,对于较大的后踝骨折碎片或累及内踝后丘的后踝骨折,后内侧入路可提供更好的手术视野。
为了比较三种不同后内侧入路中后踝的暴露范围、神经血管束的张力以及切口与神经血管束之间的距离,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尸体研究。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美国外科学院院刊》(FAS)上。研究结果概述如下:
目前,暴露后踝的后内侧入路主要有三种:
1.内侧后内侧入路(mePM):此入路从内踝后缘和胫骨后肌腱之间进入(图 1 显示胫骨后肌腱)。

2.改良后内侧入路(moPM):此入路从胫骨后肌腱和屈趾长肌腱之间进入(图 1 显示胫骨后肌腱,图 2 显示屈趾长肌腱)。

3.后内侧入路(PM):此入路从跟腱内侧缘与拇长屈肌腱之间进入(图3显示跟腱,图4显示拇长屈肌腱)。

对于神经血管束的张力,与 mePM 和 moPM 入路相比,PM 入路的张力较低,为 6.18N,表明术中对神经血管束造成牵引损伤的可能性较低。
在后踝暴露范围方面,PM入路的暴露范围也更大,后踝可见度可达71%。相比之下,mePM入路和moPM入路的后踝可见度分别为48.5%和57%。



● 图中展示了三种入路对后踝的暴露范围。AB表示后踝总范围,CD表示暴露范围,CD/AB表示暴露比例。从上到下依次为mePM、moPM、PM入路的暴露范围。可以看出,PM入路的暴露范围最大。
就切口与神经血管束之间的距离而言,PM入路的距离也最大,为25.5毫米。这大于mePM的17.25毫米和moPM的7.5毫米。这表明PM入路在手术过程中发生神经血管束损伤的可能性最低。

● 图中显示了三种入路的切口与血管神经束之间的距离。从左到右依次为mePM、moPM和PM入路。显然,PM入路与血管神经束的距离最远。
发布时间:2024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