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状突前螺钉固定保留了 C1-2 的旋转功能,文献报道融合率为 88% 至 100%。
2014年,Markus R等在《The 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 (Am)》上发表了齿状突骨折前路螺钉固定手术技术教程,分六个步骤详细描述了该手术技术的要点、术后随访、适应症及注意事项。
文章强调,只有 II 型骨折才适合直接前螺钉固定,并且最好使用单空心螺钉固定。
步骤 1:术中患者定位
1.必须拍摄最佳的前后位和侧位X光片,供操作者参考。
2. 手术时患者必须保持张口姿势。
3. 手术开始前应尽可能将骨折复位。
4. 应尽可能过度伸展颈椎,以获得齿状突基底的最佳暴露。
5. 如果无法进行颈椎过伸(例如,过伸骨折伴有齿状突头端向后移位),则可以考虑将患者的头部相对于躯干向相反方向平移。
6. 尽可能将患者头部固定于稳定的位置。作者使用 Mayfield 头架(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第二步:手术方法
采用标准手术方法暴露气管前层,而不会损伤任何重要的解剖结构。
步骤 3:螺丝入口点
最佳进针点位于C2椎体基底前下缘。因此,必须暴露C2-C3椎间盘的前缘。(如下图3、4所示)图3
图4中的黑色箭头表明在术前阅读轴向CT片时仔细观察C2脊柱前部,并且必须将其作为确定手术中进针点的解剖标志。
2. 在颈椎前后位及侧位透视下确认入路点。3.
3. 将针头滑入 C3 上终板前上缘和 C2 入口点之间,找到最佳螺钉入口点。
步骤 4:螺钉放置
1. 首先插入一根直径1.8毫米的GROB针作为引导,针头略位于脊索尖端后方。然后插入一根直径3.5毫米或4毫米的空心螺钉。应始终在前后位和侧位荧光透视监测下,缓慢向头侧推进针头。
2. 在透视监视下,将空心钻沿导针方向缓慢推进,直至穿透骨折端。空心钻不应穿透脊索头侧皮质,以免导针随空心钻一起退出。
3.测量所需空心螺钉的长度,并与术前CT测量结果进行核对,防止出现误差。注意空心螺钉需穿透齿状突尖端的皮质骨(以利于下一步骨折端加压)。
在作者的大多数病例中,都使用单枚空心螺钉进行固定,如图5所示,该螺钉位于齿状突基底部中央,朝向头侧,螺钉尖端刚好穿透齿状突尖端的后皮质骨。为什么推荐使用单枚螺钉?作者认为,如果在距C2中线5mm处分别置入两枚螺钉,则很难在齿状突基底部找到合适的进钉点。
图 5 显示一个空心螺钉位于齿状突基部的中心,面向头侧,螺钉尖端刚好穿透齿状突尖端后方的骨皮质。
但除了安全因素之外,两颗螺钉是否会增加术后稳定性?
英国皇家外科学院冯刚等人于2012年在《临床骨科及相关研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在固定齿状突骨折时,一颗螺钉和两颗螺钉提供的稳定程度相同。因此,一颗螺钉即可。
4. 确认骨折位置及导针后,置入合适的空心螺钉。应在透视下观察螺钉和导针的位置。
5. 进行上述任何操作时,应注意确保螺钉固定装置不涉及周围软组织。6. 拧紧螺钉,对骨折间隙施加压力。
第五步:伤口缝合
1. 完成螺钉放置后冲洗手术区域。
2.彻底止血对于减少血肿压迫气管等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
3. 切开的颈背阔肌必须精确对位缝合,否则会影响术后疤痕的美观。
4. 深层无需完全封闭。
5. 伤口引流不是必需的(作者通常不放置术后引流管)。
6.建议采用皮内缝合,以尽量减少对患者外观的影响。
第 6 步:跟进
1. 患者应在术后 6 周内继续佩戴硬质颈托,除非护理需要,并应定期进行术后影像学评估。
2.术后2、6、12周及6、12个月复查颈椎标准前后位及侧位X线片,术后12周复查CT扫描。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