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桡骨远端骨折最常用的影像学参数通常包括掌侧倾斜角(VTA)、尺侧变异和桡骨高度。随着对桡骨远端解剖结构理解的不断深入,诸如前后距(APD)、泪滴角(TDA)和头状骨至桡骨轴距(CARD)等附加影像学参数已被提出并应用于临床。
评价桡骨远端骨折常用的影像学参数包括:a:VTA;b:APD;c:TDA;d:CARD。
大部分影像学参数适用于关节外桡骨远端骨折,例如桡骨高度、尺骨变异等,但对于部分关节内骨折,如Barton骨折,传统影像学参数可能存在不足,无法准确判断手术适应证及指导治疗。一般认为,部分关节内骨折的手术适应证与关节面的阶梯差密切相关。为了评估关节内骨折的移位程度,国外学者提出了一个新的测量参数:TAD(Tilt After Displacement),并首次报道用于评估伴有胫骨远端移位的后踝骨折。
在胫骨远端,后踝骨折合并距骨后脱位时,关节面形成三条圆弧:圆弧1为胫骨远端前关节面,圆弧2为后踝骨碎片关节面,圆弧3为距骨顶点。当存在后踝骨碎片伴距骨后脱位时,圆弧1在前关节面所形成的圆心为T点,圆弧3在距骨顶点所形成的圆心为A点。两圆心间的距离为TAD(Tilt After Displacement,位移后倾斜角),位移量越大,TAD值越大。
手术目标是实现 ATD(位移后倾斜)值为 0,表明关节面解剖复位。
同样,在掌侧巴顿骨折的情况下:
部分移位的关节面碎片形成弧 1。
月骨面作为第 2 弧。
桡骨的背侧(无骨折的正常骨骼)代表弧 3。
这三条圆弧可以理解为圆。由于月骨关节面和掌侧骨块同时移位,圆1(黄色)与圆2(白色)共用圆心。ACD 表示从该共用圆心到圆3圆心的距离。手术目标是将 ACD 恢复至 0,即达到解剖复位。
既往临床普遍认为关节面落差<2mm为骨折复位标准。然而,本研究对不同影像学参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ACD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以1.02mm为ACD的截断值,其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0.95%。提示在骨折复位过程中,将ACD降至1.02mm以内可能是更合理的标准。
比传统的<2mm接合面台阶标准要好。
ACD对于评估涉及同心关节的关节内骨折的移位程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除了前文提到的胫骨平台状骨折和桡骨远端骨折的评估外,ACD还可用于评估肘关节骨折,为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法和评估骨折复位效果提供了有用的工具。
发布时间:2023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