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方法有钢板螺钉固定和髓内针固定两种,钢板螺钉固定包括普通钢板螺钉和AO系统加压钢板螺钉,髓内针固定包括闭合和开放逆行或逆行钉固定,具体选择需根据骨折的具体部位和类型而定。
髓内针固定具有暴露小、剥离少、固定牢固、无需外固定等优点,适用于股骨中1/3、上1/3骨折、多节段骨折、病理性骨折。对于下1/3骨折,由于髓腔较大,松质骨较多,髓内针旋转控制困难,固定不牢固,虽可加螺钉固定,但更适合钢板螺钉固定。
股骨干骨折切开髓内钉固定术
(1)切口:以骨折端为中心作股外侧或后外侧切口,长10~12cm,切开皮肤、阔筋膜,显露股外侧肌。
外侧切口在股骨大转子与股骨外髁连线上作切口,后外侧切口皮肤切口相同或稍晚,主要区别在于外侧切口是劈开股外侧肌,而后外侧切口是经股外侧肌进入股外侧肌后间隙。(图 3.5.5.2-1,3.5.5.2-2)。


而前外侧切口则沿髂前上棘至髌骨外缘连线入路,需经股外侧肌和股直肌,容易损伤股中间肌及至股外侧肌的神经分支、股外旋动脉的分支,因此很少或从未使用(图 3.5.5.2-3)。

(2)显露:将股外侧肌向前分离牵拉,由其与股二头肌的间隙进入,或直接切开分离股外侧肌,但出血较多。切开骨膜,显露股骨骨折上下断端,显露范围以能观察及复位为限,尽量少剥离软组织。
(3)修复内固定:将患肢内收,显露近端断端,插入梅花形或V形髓内针,试测量针的粗细是否合适。如有髓腔变窄,可用髓腔扩张器进行适当的修复和扩张,避免针头进不去、拔不出来。用骨托固定近端断端,逆行插入髓内针,从大转子处穿入股骨,当针头末端顶起皮肤时,在此处作一3cm小切口,继续插入髓内针,直至其显露于皮肤外。将髓内针抽出、改道,从大转子处穿过髓内孔,向近端插入至断面平面。改良型髓内针,针头较小,呈圆形,并设有抽取孔,无需拔出和改变方向,可一次性将针头穿出再穿入。或者,也可使用导针逆行插入,使针头暴露于大转子切口外,再将髓内针插入髓腔。
进一步复位骨折。利用近端髓内针的杠杆作用,结合骨撬旋转、牵引和骨折复位,可实现解剖对位。用骨夹固定,然后驱动髓内针,使髓内针的拔出孔向后,以符合股骨曲率。针尖应到达骨折远端的适当部位,但不要穿过软骨层,针尖应留在转子外2cm处,以便稍后拔出。(图3.5.5.2-4)。

固定后尝试肢体被动活动,观察有无不稳定情况。如需更换较粗的髓内针,可将其取出后重新放置。如有轻微松动、不稳定情况,可加装螺钉加强固定。(图 3.5.5.2-4)。
最后冲洗伤口并分层缝合,套上防外旋石膏靴。
II 型钢板螺钉内固定
股骨柄各部位均可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但下1/3处髓腔较宽,更适合采用此种固定方式。可采用普通钢板或AO加压钢板,后者固定更牢固,无需外固定,但均不能避免应力掩盖作用,不符合等强度原则,有待改进。
该方法剥离范围较大,内固定较多,影响愈合,也有缺点。
当缺乏髓内针条件时,对陈旧性骨折、髓内弯曲较大或大部分不能通行及骨折下1/3处适用性较强。
(1)股外侧或后外侧切口。
(2)(2)显露骨折,并根据情况调整骨折部位,用钢板螺钉内固定。钢板应置于外侧张力侧,螺钉应穿过两侧皮质,钢板长度为骨折处骨直径的4~5倍。钢板长度为骨折处骨直径的4~8倍,股骨常用6~8孔钢板。大的粉碎性骨碎片可用附加螺钉固定,粉碎性骨折内侧可同时置入大量植骨。(图3.5.5.2-5)。

冲洗并分层封闭。根据所用钢板螺钉的类型,决定是否使用石膏外固定。
发布时间:2024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