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最常见的髋部骨折,也是老年骨质疏松症三大常见骨折之一。保守治疗需长期卧床,发生压疮、肺部感染、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且护理难度大,术后恢复期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进行手术干预对于髋部骨折患者获得良好的功能预后至关重要。
目前,PFNA(近端股骨钉防旋系统)内固定被认为是髋部骨折外科治疗的金标准。髋部骨折复位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支撑对于早期功能锻炼至关重要。术中透视包括前后位(AP)和侧位来评估股骨前内侧皮质的复位情况。然而,手术中可能出现两个视角之间的冲突(即侧位阳性,前后位阴性,或反之),评估复位是否可接受以及是否需要调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难题。国内东方医院、中山医院等医院的学者以术后三维CT扫描为标准,分析了前后位和侧位下评估积极和消极支撑的准确性,以期解决这一问题。


▲ 该图从前后位角度展示了髋部骨折的正支撑(a)、中性支撑(b)和负支撑(c)模式。

▲ 该图从侧视图显示了髋部骨折的正支撑(d)、中性支撑(e)和负支撑(f)模式。
本文纳入了128例髋部骨折患者的病例数据。术中将前后位及侧位影像分别提供给两位经验丰富的医生(一位经验较少,一位经验丰富)进行评估,以判断患者支撑是否为阳性。初次评估后,2个月后进行复查。术后将CT影像提供给一位经验丰富的教授,由其判断患者支撑是否为阳性,并以此作为评估前两位医生影像评估准确性的标准。本文主要比较如下:
(1)在第一次和第二次评估中,经验较少的医生和经验较丰富的医生之间的评估结果是否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此外,本文还探讨了经验较少组和经验较丰富的医生在两次评估中的组间一致性,以及两次评估之间的组内一致性。
(2)以CT为金标准参考,探讨侧位片和前后位片评估复位质量的可靠性。
研究成果
1.在两轮评估中,以CT为参考标准,不同经验水平的两位医生在术中X光片评估复位质量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等相关参数上均无统计学差异。

2.在减量质量评估中,以第一次评估为例:
- 如果前后位和侧位评估结果一致(均为阳性或均为阴性),则预测 CT 复位质量的可靠性为 100%。
- 如果前后位和侧位评估结果不一致,则侧位评估标准在预测 CT 复位质量方面的可靠性更高。

▲ 图中显示,前后位片显示阳性支撑,而侧位片显示非阳性支撑。这表明前后位片与侧位片的评估结果不一致。

▲ 三维CT重建提供多角度观察图像,作为评估复位质量的标准。
以往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复位标准中,除了正向支撑和负向支撑外,还有“中性”支撑的概念,即解剖复位。然而,由于透视分辨率和人眼辨别能力等问题,理论上并不存在真正的“解剖复位”,“正向”或“负向”复位总会存在些许偏差。上海市杨浦医院张世民团队发表论文(具体参考文献已忘记,如有提供,不胜感激)指出,对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正向支撑复位可能比解剖复位获得更好的功能疗效。因此,结合该研究,在手术中应努力在前后位和侧位均对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正向支撑复位。
发布时间:2024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