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干骨折的愈合标准为:前后成角小于20°、外侧成角小于30°、旋转小于15°、短缩小于3cm。近年来,随着对上肢功能及早期康复日常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肱骨干骨折的手术治疗日益普及。主流方法包括前路、前外侧或后路钢板内固定,以及髓内钉固定。研究表明,肱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骨折不愈合率约为4%-13%,其中约7%的病例发生医源性桡神经损伤。
为避免医源性桡神经损伤、降低切开复位骨折不愈合率,国内学者采用内侧入路,应用MIPPO技术对肱骨干骨折进行固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外科手术
第一步:定位。患者取仰卧位,患肢外展90度,置于侧卧手术台上。

第二步:手术切口。常规内侧单钢板固定(康辉)在患者近远端附近做两个约3cm的纵形切口。近端切口作为部分三角肌和胸大肌入路的入口,远端切口位于肱骨内上髁上方,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之间。


▲ 近端切口示意图。
①:手术切口;②:头静脉;③:胸大肌;④:三角肌。
▲ 远端切口示意图。
①:正中神经;②:尺神经;③:肱肌;④:手术切口。
第三步:钢板置入固定。钢板经近端切口置入,紧贴骨面,经肱肌下方。首先将钢板固定于肱骨干骨折的近端。随后,在上肢旋转牵引下,闭合并复位骨折。在荧光透视下复位满意后,经远端切口置入标准螺钉,将钢板固定在骨面上。然后拧紧锁定螺钉,完成钢板固定。


▲ 上板隧道示意图。
①:肱肌;②:肱二头肌;③:内侧血管神经;④:胸大肌。
▲ 远端骨板隧道示意图。
①:肱肌;②:正中神经;③:尺神经。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