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外侧L入路是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经典入路,虽然显露彻底,但切口较长,软组织剥离较多,易导致软组织愈合延迟、坏死、感染等并发症。加之当前社会对微创美学的追求,跟骨骨折微创手术治疗备受推崇。本文整理了8个技巧。
采用宽外侧入路,切口垂直部分始于腓骨尖端略近端,位于跟腱前方。切口水平位于跟外侧动脉供血的挫伤皮肤远端,止于第五跖骨底部。两部分在足跟处连接,形成略微弯曲的直角。来源:坎贝尔骨科手术。
P经皮刺入复位术
20世纪20年代Böhler开创了牵引复位跟骨的微创治疗方法,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牵引复位经皮撬拨复位成为治疗跟骨骨折的主流方法。
适用于距下关节内骨折块移位较少的骨折,如Sanders II型及部分Sanders III型舌侧骨折。
对于距下关节面严重塌陷的Sanders Ⅲ型、粉碎性Sanders Ⅳ型骨折,戳刺复位困难,难以达到跟骨后关节面的解剖复位。
跟骨宽度恢复困难,畸形不能得到很好的矫正,常不同程度地留置跟骨外侧壁,造成下外踝与跟骨外侧壁撞击,腓骨长肌腱移位或受压,出现腓骨肌腱撞击综合征、跟骨撞击痛,以及腓骨长肌腱炎。
Westhues/Essex-lopresti 技术。A. 侧位X线透视证实舌状骨折块塌陷;B. 水平面CT扫描示Sandess IIC型骨折。两张图像均可见跟骨前部清晰粉碎。S. 携带距离突然。
C. 因软组织肿胀、起水疱严重,无法进行侧方切口;D. 侧方透视显示关节面(虚线)和距骨塌陷(实线)。
E 和 F. 将两根空心钉导丝平行放置在舌形碎片的下部,虚线为关节线。
G. 屈曲膝关节,撬起导针,同时跖屈中足以复位骨折;H. 将一枚6.5毫米空心螺钉固定于骰骨,并将两枚2.0毫米克氏针置于小跨度关节内,以维持因跟骨前粉碎而导致的复位。来源:曼恩足踝外科。
S跗骨切开术
切口位于腓骨尖端远端1厘米处至第四跖骨基底部。1948年,Palmer首次报道了在跗骨窦内做小切口。
2000年Ebmheim等将跗骨窦入路应用于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
o 可充分暴露距下关节、后关节面及前外侧骨折块;
o 充分避开跟骨外侧血管;
o 无需切断跟腓韧带及腓骨下支持带,术中适当内翻即可增大关节间隙,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的优点。
缺点是显露明显不足,限制和影响骨折复位及内固定的放置,仅适用于Sanders I型、II型跟骨骨折。
O斜小切口
改良的跗骨窦切口,长约 4 厘米,位于外踝下方 2 厘米处,与后关节面平行。
若术前准备充分、条件允许,对SandersⅡ、Ⅲ型关节内跟骨骨折亦能取得良好的复位固定效果;如远期需行距下关节融合,可采用同一切口。
PT 腓骨腱。PF 跟骨后关节面。S 跗骨窦。AP 跟骨突出。.
后纵切口
从跟腱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起,垂直向下延伸至距骨跟关节,长约3.5cm。
远端软组织切口少,不损伤重要结构,后关节面显露良好,经皮撬复位后,在术中透视引导下置入解剖板,经皮攻丝加压固定。
该方法适用于Sanders I、II、III型骨折,尤其适用于移位的后关节面或结节骨折。
人字形切割
改良跗骨窦切口。从外踝尖上方3厘米处开始,沿腓骨后缘至外踝尖,再至第四跖骨基底部。此切口可有效复位并固定Sanders II型和III型跟骨骨折,并可根据需要延长切口以暴露腓骨、距骨或足部外侧柱。
LM 外踝。MT 跖骨关节。SPR 腓骨上支持带。
A关节镜辅助复位
1997年Rammelt提出采用距下关节镜直视下对跟骨后关节面进行复位,2002年Rammelt首次在关节镜辅助下对Sanders I型、II型骨折进行经皮复位螺钉固定。
距下关节镜主要起监测和辅助作用,可在直视下观察距下关节面情况,协助监测复位及内固定情况,也可进行单纯距下关节清扫及骨赘切除。
适应症较窄:仅适用于关节面轻度粉碎的SandersⅡ型及AO/OTA型83-C2骨折;而对于SandersⅢ、Ⅳ型及AO/OTA型83-C3、83-C4等关节面塌陷的骨折,手术难度较大。
身体姿势
b. 后踝关节镜检查。c. 进入骨折和距下关节。
放置了 Schantz 螺钉。
e. 复位并暂时固定。f. 复位后。
g.暂时固定关节面骨块。h.用螺钉固定。
i. 术后矢状位CT扫描。j. 术后轴向透视。
另外,距下关节间隙狭窄,需要牵引或支架支撑关节间隙,以利于放置关节镜;关节内操作空间小,操作不慎易造成医源性软骨面损伤;手术技术不熟练易造成局部组织损伤。
P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
2009年,Bano首次提出球囊扩张技术治疗跟骨骨折。对于Sanders II型骨折,大多数文献认为其疗效确切。但其他类型骨折的治疗则较为困难。
术中一旦骨水泥渗入距下关节腔,将造成关节面的磨损、关节活动受限,且球囊扩张不均衡而不能达到骨折复位。
手术两年后的 X 光和 CT 图像。
目前球囊技术的研究样本普遍较少,且疗效较好的骨折多为低能量暴力所致,对于骨折移位严重的跟骨骨折仍需进一步研究,且开展时间较短,远期疗效及并发症尚不明确。
C踝髓内钉
2010年跟骨髓内钉问世。2012年M.Goldzak微创应用髓内钉治疗跟骨骨折。需要强调的是,髓内钉无法达到复位的目的。
插入定位导针、透视
髓内钉置入后的视角。
髓内钉固定已被证明对Sanders II型和III型跟骨骨折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虽然也有医师尝试将其应用于Sanders IV型骨折,但复位操作较为困难,无法获得理想的复位效果。
联系人: Yoyo
西澳/电话:+8615682071283
发布时间:2023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