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内钉技术是骨科常用的内固定方法,其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广泛应用于长骨骨折、骨不连等的治疗,通过将髓内钉置于髓腔中央来固定骨折部位。本期我们将围绕髓内钉为大家介绍相关内容。
简单来说,髓内钉是一种长条状结构,两端有多个锁定螺丝孔,用于固定骨折的近端和远端。根据结构不同,髓内钉可分为实心、管状、开截面等,适用于不同的患者。例如,实心髓内钉由于没有内部死腔,抗感染能力相对较好。
以胫骨为例,不同患者的髓腔直径差异很大。根据是否需要扩髓,髓内钉可分为扩髓钉和非扩髓钉。区别在于扩髓时是否需要使用扩髓器,包括手动、电动等,并逐渐使用更大的钻头扩大髓腔,以容纳更大直径的髓内钉。
但骨髓扩髓过程会损伤骨内膜(如图所示),影响到骨的部分血供来源,可能导致局部骨的暂时性缺血性坏死,增加感染的风险,但相关临床研究否认存在明显差异。也有观点肯定髓腔扩髓的价值,一方面可选用更大直径的髓内钉进行髓腔扩髓,其强度和耐久性随直径的增大而提高,与髓腔的接触面积增大。也有观点认为,骨髓扩髓过程中产生的小骨屑在自体骨移植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支持非扩髓方法的主要论点是其可降低感染和肺栓塞风险,但不可忽视的是其较细的直径带来较弱的力学性能,导致更高的再次手术率。目前胫骨髓内钉大多倾向于使用扩张髓内钉,但仍需根据患者髓腔大小、骨折情况权衡利弊。对扩髓器的要求是减少切割时的摩擦,具有较深的排屑槽和较小直径的柄部,从而降低髓腔内压力,避免因摩擦而导致的骨和软组织过热坏死。
髓内钉置入后需进行螺钉固定。传统的螺钉位置固定称为静态锁定,有人认为可能会造成骨折延迟愈合。作为改进,有些锁定螺钉孔设计成椭圆形,称为动态锁定。
以上就是髓内钉组成部分的介绍,下一期我们将和大家分享髓内钉手术的简要流程。
发布时间:2023年9月16日